一、学前教育方向
(一)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与管理
本方向涉及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现状,存在的主要问题,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的政策探究和实践探索;幼儿园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,在幼儿园管理过程中针对具体问题开展的研究和探索;学前教育机构保教质量评价与监控的研究。
1.幼儿园评估督导的现状、问题及对策研究;
2.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与执行研究;
3.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与机制研究;
4.幼儿园的发展与管理研究;
5.发展学前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;
6.学前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;
7.文化自信我们在行动——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创新研究;
7.普惠性幼儿园的基本标准和维持体系研究。
(二)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
本方向涉及学前儿童身体、认知、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,以及各种有利于学前儿童发展的培养策略的研究。
1.幼儿科学探索能力与学习方式的研究;
2.幼儿科学领域的“核心经验”及其获得方式研究;
3.幼儿数学学习策略研究;
4.幼儿想象力发展的支持性策略研究;
5.幼儿审美能力与创造力发展的实践研究;
6.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研究;
7.婴幼儿情感情绪表现及教师回应策略的研究;
8.幼儿行为观察与分析研究;
9.幼儿对于规则的理解与执行力研究;
10.幼儿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发展与培养研究;
(三)幼儿园健康与安全教育
本方向涉及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建设、运动能力促进、良好习惯养成以及安全教育与健康保障等方面的研究。
1.幼儿园安全制度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;
2.幼儿园保育保健质量评估体系研究;
3.幼儿健康行为与健康教育研究;
4.幼儿户外运动场地、设施的规划研究;
5.幼儿园保健老师的专业发展研究;
6.幼儿园安全教育中的问题研究;
7.因地制宜开展体育活动实践研究;
8.幼儿园户外活动的现状调查;
9.幼儿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调查研究。
(四)幼儿园的课程
本方向涉及幼儿园课程的现状与问题,幼儿园课程的改革和发展,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方法策略,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,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等研究。
1.幼儿园课程方案的审议与监管研究;
2.幼儿园课程领导力研究;
3.幼儿入学准备期教育的研究;
4.幼儿园混龄教育的课程研究;
5.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;
6.幼儿园活动区活动的现状、问题与对策研究;
7.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研究;
8.各领域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和整合方法研究;
9.幼儿园课程环境的合理创设和有效利用研究;
10.基于保教融合的幼儿园一日生活的研究。
(五)家庭、幼儿园、社区协同教育
本方向主要涉及幼儿园与家庭、社区在学前教育儿童教育领域的相互支持、协作与配合研究,关注幼儿园、家庭与社会协调教育的现状,研究幼儿园、家庭与社区有效配合的途径与方法。
1.家、园、社区协同教育研究;
2. 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策略的研究;
3.现代技术在家园沟通中的作用与问题研究;
4.幼儿园教师的家长工作能力研究;
5.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;
6.家园关系对幼儿行为影响的研究;
7.家园沟通的内容、途径及其形成合力的有效性研究。
(六)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
本方向涉及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现状、问题及改革措施研究;学前教育师资的专业成长规律及专业标准研究;各类教师教育机构的课程与教学研究;我国学前教育教师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研究。
1.各国幼儿园教师政策、法律的研究;
2.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资质与标准化研究;
3.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生源质量调查与分析研究;
4.学前教育专业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培养模式研究;
5.卓越幼儿园教师成长规律与促进机制研究;
6.“互联网+”背景下教师专业成长研究;
7.PLC背景下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;
8. 园本研修与幼儿教师专业发展;
9.幼儿园教师的激励与评价研究;
10.不同办园体制下幼儿教师生存状态的研究。
二、教师培训方向
(一)教师专业发展基础问题研究
1.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策略研究;
2.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建设研究;
3.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模式研究;
4.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策略研究;
5.教师自主学习与成长机制研究;
6.教师职业倦怠原因与改进策略研究;
7.项目制背景下教师培训效果研究;
8.教师培训模式(走进浙中名校、浙中好课、浙中名师系列)研究;
9.新教材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培训模式探究。
(二)新任教师(校长)培训研究
1.新任教师(校长)的特点研究;
2.新任教师(校长)需求培训调查研究;
3.新任教师(校长)课程体系建构研究;
4.青年教师培训模式创新研究;
5.区域联动培养机制研究。
(三)教师培训专题内容研究
1.传统文化教育与师德建设研究;
2.适应新课改的教师培训课程研究;
3.骨干教师成长与发展研究;
4.“互联网+”背景下的教师培训研究;
5.教师远程培训课程策略促进机制研究;
5.信息化背景下的乡村教师成长研究;
6.教师网络研修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;
7.大数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应用研究。
三、成人教育研究
1.成人高等教育管理规范性研究;
2.新时代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探究;
3.继续教育政策立法研究;
4.继续教育基地机制的研究区域;
5.信息时代成人高等教育学习模式探析;
6.区域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研究;
7.不同学习成果的互认与相何转换研究;
8.城乡社区教育整体推进研究;
9.社区特色课程建设研究;
10.在职学习状况调查研究;
11.虚拟环境中的成人学习研究;
12.终身学习网络建设研究;
13.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远程教育学习服务体系的研究。
四、教育评估相关研究
1.我国目前中小学(幼儿)教育评估标准的现状与问题;
2.现代中小学(幼儿)教育的评价理念依据;
3.现代中小学(幼儿)教育的各类评价标准;
4.国外中小学(幼儿)教育相关的评价标准与实践;
5.我国现代中小学(幼儿)教育评价的实践探索;
6.现代中小学(幼儿)教育评价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建议。
五、“思政课程”与“课程思政”相关专题研究
“思政课程”课题必须落实《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》。必须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。“课程思政”课题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,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思想,在知识传授中注重强调价值引领,善于挖掘各类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融入教学各环节。
1.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丰富内涵;
2.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地位与作用研究;
3.大数据时代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法论研究;
4.网络环境下高校学风建设机制研究;
5.高校“互联网+大思政”工作载体建设研究;
6.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研究;
7.高校全员育人、全过程育人、全方位育人机制与平台建设研究;
8.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意见表达与正向引导研究;
9.自媒体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研究;
10.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途径、载体创新研究;
11.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研究;
12.高校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关系研究;
13.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研究;
14.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培育的耦合研究;
15.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研究。
六、其他值得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